作业云计算

云计算似乎是近年发展起来的,但“作业云计算”则由来已久。作业云计算当然也是有来头的。譬如老师布置作业过多,或难度较大,对自己的答案没有信心等。由各种各样的原因,复杂而高效的作业云计算自然而然地产生了。

作业云计算中一朵“云”的结构主要又两部分组成。一部分是计算者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作业的,一部分是接受者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抄作业的。这两层当然不可能分得那么绝对。有时自己做给别人抄,有时抄别人的人毕竟也是有一部分的。计算者之中大概有两种信息共享方式:一种是并列式,一起完成同样的作业,同时(或之后)讨论、校对并改进答案,这种方式在成绩较好的同学中比较多见;一种是分段式,参与者各自做完一段,然后互相共享其答案。孔子也有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(参见《两小儿辩日》),所以计算者做不出或嫌麻烦时,也会请求外部资源的帮助。例如请教不参与云计算而成绩较好者,或查阅已有文献如网络资源、书本及参考答案等。如此一来,作业便解决了。接下来成果进入接受者中流通。通常有与计算者关系较好者接收成果,先给自己复制,后以各种方式分发给其他人。当然,接受者也会自己通过上述的外部资源完成作业。接受者有时可能发现答案中的错误,便反馈给计算者。

云朵之外还有一些旁观者。他们这些乖孩子很少参与抄作业,都靠自己解决,这样就要比云中的人多耗费很多时间,所以这样的人比较少。有时他们的角色会转换成计算者的外援,有时也会成为不抄作业的计算者。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,不可能完全置身世外。一个班级里可能会有好几多这样的云,通常以地域和朋友圈划分。它们相对独立,有各自的生态系统,但也经常会有联系,例如相互的资源共享。如上所述,这样基本就是作业云计算的构成。

作业云计算

(图上很清晰地描绘了作业云计算的结构,流程图也值得一看。)

作业云计算如此高效的运作当然与它的一些特点是分不开的。首先,它与其他云计算一样,局部很少影响整体。一个不能工作,云计算还是照常运行,只是效率可能会降低。对于反抄作业检查,云总能很好应对。计算者由于成绩较好及老师的信任等原因,很少被发现或提出指控,而接受者则很容易遭殃。即使计算者被提出指控,此时举报人常处于不利地位,于是举报人受到批评而被举报者通常就被无视。这应该也是云不间断运作的原因之一。云中各色人等大多有利用各种空闲时间完成做或抄作业任务的能力,且一些人能在完成后及时进行传递,或在不懂时及时利用外部资源。这也对运行效率有很大的贡献。同学们互相之间的检验和对外部资源的利用保证了答案的正确率。

万事皆有利弊。作业云计算的好处前面已提到,能高效完成作业并分发,这样减少了同学们作业的压力和晚上做作业的时间,让同学们在晚上能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、获得充足的睡眠。有了充足的睡眠,上课就可以专心听讲,为下一轮云计算做好准备,形成良性循环。计算者经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和互相讨论,增加了自信心,也增强了解题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,这样学习成绩可能不降反升。同时,云计算中的关系可发展为稳固的社交关系,催生出同学间各种情感,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互相帮助的氛围。但必须指出的是,上述有利的一面仅仅针对计算者,特别是并列式的计算,而对于接受者,除了晚上的空闲时间外,则几乎不能享受到这种好处,所以不能一概而论“‘抄作业’有利于成绩提高”。

作业云计算的坏处当然也有不少。正如传统的观点,对于接受者,抄作业使学生沉溺于抄他人的答案而不思考,失去了练习所学知识的机会,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惰性,形成一种习惯,久而久之成绩自然就下降了,且让学生学会窃取他人成果。而且,学生在晚上作业做完空余的时间可能被用来玩游戏、看各类视频等,这被认为是会影响学习的。很多人没有提到的一点是,在云计算中,做作业和抄作业的行为通常不择手段。譬如同学们可能会在课上,特别是除语数英理化之外的课程上偷空完成作业,这样就损失了其他课程的内容,可能影响考试,又不利于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,对老师也是一种不尊重。若被发现,对学生来说,则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,听取老师教导的时间又会占去更多学习和做作业的时间。

作业云计算的特点鲜明,它自有优缺点。如何运用云计算的优点来为自己服务并把握好尺度,这是在云中的读者所应该做的。而对于在云计算系统之外的,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,只要有可持续性,则可以继续这么做下去。作业云计算的产生有同学们的苦衷,它是现今教育体制的产物。我们应该用中立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,和其他一切事物。存在即合理,作业云计算不失为一种变相减负的方法,会一直存在下去,直到它不再为学生社会所需。作业云计算,不仅是抄作业。

文章最后,作者附上小诗一首,《学生云》:(此处“云”为动词)

题不在难,做出就行。错不在改,听懂则灵。斯是末题,留空不应。晨曦衬雀吵,夜色映灯明。谈笑有妙语,往来不碰钉。可以背单词,论古今。有噪声之乱耳,有作业之劳形。南海台湾岛,东洋日本民。学生云:“何苦之有?”

后记

这篇重量级的文章由于我本来想写在随笔本上作为作业,而没有碰上自由命题的机会,所以它经次次推延,终于得以完成。从开头到特点一段都是在手机上用印象笔记(Evernote)打的,用手机码字还是头一回。在手机上码字可不那么方便,两只手多年训练出来的qwerty键盘手感没多大用处。而且,是图比文章先问世,打字时完全靠脑子回忆那张图的结构,实在记不起才去翻一下。文中埋有一些隐含内容,懂的人自然会知道。近两千字的文章全部是我一个个字打出来的,图也是我自己绘制的(除书本与地球图案之外,这两幅图都属于公有领域)。这幅图我很早就开始构思了,当时的名称叫《作业产业链》,整体思想和这个差不多,只是没有画出来。图上标题副标题皆为我自己亲笔题词,好像看上去还不错。至于作者处于图中哪个位置……作者本人是文中所说的“旁观者”,有时是“外部资源”,所以作业经常做到半夜三更。我以前是最讨厌写作文的,我也没想到这篇文章会那么长。写完这篇文章,我终于明白网络肥皂剧作家是怎么写出来那么多字数的了!最后推荐一篇:最合适的作业量(本站之前的文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