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了什么

生活的空洞乏味来源于自身。缺少行动,更缺少思考,就让人们生活变得无趣,更让人变得被动。

行动,这里不是说被迫的行动,而是出自自己意愿的行动。迫不得已,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当然不会被落下;但自己想做、要做,的事可能就搁置了。比如,第一天说每天背十个单词,第三天就大概不去背了;买了一本书,当时没时间看,就忘了这回事了。前一个是短期计划,实现的可能还比较大。后一个是暂时做不成的事,可能一直徘徊在脑海中,虽有机会,总是有各种原因没有去做。想法是美好的,惰性是残酷的,梦想就是这么被扼杀的,心中闪过的微光就是这样熄灭的。就像一首标题超长的歌《有些事现在不做 一辈子都不会做了》所说:“每个渺小的理由都困住自由”,有些事情就应下定决心去做,才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。

我们对事情都要尽自己所能,有时还要多做一点点。在升级了计算器后,有多少人浏览过说明书呢?甚至大概知道各种功能都怎么用也好。事实是大部分人都只会用低级型号的部分功能,其他的再多会用一点,然后抱怨运算麻烦,不会用。通读说明书,再活学活用一下所学的和自己了解的数学知识,也能找出很多问题的简便解法。在求教于人之前,首先“帮助”看了吗?能想到的都试过了吗?谷歌百度搜遍了吗?很多问题大部分只要尽自己所能,都能解决。而且,查资料时有时多看一下相关的知识,长久的积累就丰富了。多关注细节,就能避免一些错误,做得更好。

多做就要多思考。人们缺少思考,随波逐流或固执己见,都是常见的现象。这在社交网络和流行趋势方面很常见。上次看到张暴漫说计算器由于算式太复杂不能给出根号式子,结果按照图上的数字,只需要一次平方,就知道答案了。一张截图,2008年的百度知道,回答者预测对了领导人。这种事情看一下中国的体制,心中就有数了,不算什么预言。各位可以想一想下一届是谁。再比如,去年的冬至,曾经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。但我们稍微想一下,根据经验和各种利害关系,末日这么重大的事件,怎么可能明文表现在电影里,而且还能审核通过?政府基本处于放任不管的态度,没有打压,也没有暗地准备和大动作。然后末日过了就放松了,否定一切。现在越来越乱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难道不该引起人们深思?虚构的文学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从来都是“与真实人物、团体、事件无关”,当然它们想表达什么则需要自己发掘,反映的问题就不是虚构了。事出必有因,事件背后的内涵就是要自己去发现。

做事更要多思考。现在马路上店铺的电子条幅越来越多,随处可见。当你要看的时候,可能你两秒看完了后半句话还迟迟没有出现;或者尽是些废话,半天没有重点。像这种不顾观众的条幅能起到什么作用呢?要装就要调到最合适,没多大用处就把这点钱花到提高服务质量上,更有用处。往更大处看,我们一直在用科学来解释事实,不过似乎一直是用现有科学否定事实。新的更好的理论不受待见,不为公众所知。因为利益和自大限制了我们的视野。我们所看不到的,比能看到的多很多。因为多思考,就有了新发现和发明。

我们更关注物质,却忽视了自己的精神生活。一天我们能有多少时间静下来认真思考除了自己任务以外的事情?假如你除了注意外部世界的动向以外也能观照自我的话,就会发现很多事物。而除了观照自我之外,关心别人和社会,回报总会比想象的多。

虽然现在言论被限制,但思想不能被束缚。有些事可能现在做不了,但不应就此放弃。我们都不能完全做到多行动多思考。不管有什么原因,只要自己想做,总是能得到提升。

后记

这本来是要交上去的随笔,由于来不及抄,就只能发布在这里,顺便把笔调稍微改一下,适应不同环境。感于现在浮躁的环境,不用脑子生活,浅层的思考;又看了《阿米》三本书,获益颇丰;又获知真正的大变动可能将来临,于是写下此文。至于最后一条原因,本来想写一篇长文来涵盖大部分信息,好像也没空把它写完,所以看着办吧……多看看外面的世界,多了解不同的思想。

p.b/s/1lAqE6; t.b/p/2259479804